孫榮春
“芝蘭生于幽谷,不以無人而不芳”
“心若蘭兮長不改,氣若蘭兮終不移”。
冰雪消融的三月,南國花城越秀公園里的“蘭圃”,各色各樣的蘭花競相綻放,無不以淡淡的清香,傳遞著春天醉人的氣息;成群結隊、絡繹不絕的賞花者不約而至,爭相一睹不以群芳爭艷美的“君子”芳容。在這里,一位老花匠指著健壯幽香的蘭花告訴我,這種花既有蘭的高雅,又有草的生機,都叫它卓而不群的“蘭草”。由此,讓我不禁聯想到一位耕耘杏壇數十載的師者。在36年的教育生涯中,她,走過雪域高原,到過大漠瀚沙,來過冰封北國,去過炙熱南疆;她,以“夸父追日”的速度,飛行10萬多公里,走進20個省市的30多所學校。就這樣,從碧海南疆到雪飄北國,從孤煙大漠到東海之濱,猶如一株生命力極強的蘭草,把淡淡的清香播撒在祖國教育的百花園。她,就是全國優秀教師、名優校長、獲美籍華人李信麟教育基金獎、被譽為草根校長的劉花蘭。
“活力教育”,是她攀登的“喜瑪拉雅”
2021年10月28日,上海愛立誠教育集團(上海存志學校集團學校的舉辦者),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集團“十四五”規劃研討會。在展示規劃的大屏幕右上角,閃出了雄偉的喜瑪拉雅山,右下角是標識上海中心高度的“632”(米)。這是集團總校長李懿博士在解讀規劃時借喻的兩個奮斗目標;在存志優校研究院的展廳里,別出心裁地布置著一個“珠峰石”展示柜。這時刻提醒著存志人攀登教育珠峰的宏偉目標。那么,作為上海存志學校集團營口存志學校的掌門人劉花蘭校長,又是怎樣向這個高度沖擊的呢?她,選擇了攀登“活力教育”的“喜瑪拉雅”。談到活力教育,可以說,這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。它的意義在于,理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;破解當下“高分”與“改革”的困惑;解決“要我學”與“我要學”的難題;踐行教育“扎根中國、融通中外”的使命,探索解決中國教育長期以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。一句話,顛覆了中國傳統教學的“范式”,可堪稱當今中國教育的范本之一。
筆者曾在校讀書18年,沉浸教育工作16年,深諳課堂在學校育人育才中的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就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,曾做過多次探索。毛澤東主席在上世紀50年代末,就曾對時任教育部長的陸定一做過言簡意賅的批示:“從學生的課業中砍掉三分之一,何如?”“要搞啟發式”,“不要搞填鴨式”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:“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。”其中,改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,創新教學手段,列為重中之重。但60年過去了,就總體而言,課堂教學“填鴨式”、“滿堂灌”的教學模式,依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。不僅如此,隨著應試教育的不斷升溫,反而愈演愈烈。睡眠不足、堆積如山的作業、無休止的考試、上不完的課后班,使學生不堪重負,嚴重摧殘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健康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。“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,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,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。”改革,勢在必行!劉花蘭正是順應這個改革大勢,勇立潮頭,選擇了這座難以攀登的“喜瑪拉雅”,為探索“充滿活力、富有效力、更加開放的教育體制機制,”開始了艱辛的改革之旅。
劉花蘭如此熱衷活力教育改革,她的底氣是什么?中外教育大師醍醐灌頂的教育理論支撐了她:
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·蒙臺梭利說:“教育就是激發生命,充實生命,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。”
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:“教育的本質意味著:一棵樹搖動了另一個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”
葉圣陶先生說:“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,不是教學生,乃是教生學。”
教育大師理論中,“激發生命”、“喚醒靈魂”、“教學生學”這些金句,是何等的精辟啊!要害就是一個字:“活”。
我曾問劉校長,您對教育大師理論的深切感悟是什么?她的回答是:“一個被激活的學生,一定能夠煥發出骨髓里的力量。從骨髓里發出的這種力量,一定是‘不到長城非好漢’、‘不達目的不罷休’的力量。”這話,說到了要害處。
那么什么是活力教育?劉花蘭的回答是兩個字:“激活”,就是以一種激發活力為特色的教學方式。她說:“激發是激活,搖動是激活,推動是激活,喚醒是激活。”她從大師理論中關鍵的“八個字”,提煉出激活的內在邏輯,是何等的獨具匠心!令我有一種“高山仰止”的感覺,驚嘆不已!
怎樣做到激活?劉花蘭的體悟還是兩個字:“建模”。她為什么熱衷于教學模式的建構?一次論壇會上一位小學老師的話,觸發了她的靈感:“模式一旦范化,就會脫離實際,變得僵化,而僵化必然導致扼殺學生的個性、限制創造。‘千課一面’,萬教一腔,最終導致審美疲勞,陷入形式主義。”
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。在探索“建模”改革的過程中,劉花蘭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焦灼、苦悶、彷徨、乃至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。“山再高,往上攀,總能登頂;路再長,走下去,定能到達(習近平語)。”這是劉花蘭的事業信念。抱著這種堅韌不拔的信念,她沒有放棄。十年磨一劍。勇毅艱辛地探索,反復地實踐打磨,她終于迎來了活力教學改革的“柳暗花明”。她原創了涵概活力教學的定義、理念、內容、目的、評價和方法。先后出版了《活力教學探索》《劉花蘭與評價教學》,《追夢高效課堂》《教育就是激活》等12本專著。
活力教學模式的核心是“兩導”、“四一”。“兩導”,是“以評導學、以點導講”,關鍵字是“評”“學”“點”“講”,旨在激發出學生的內生動力,與老師同頻共振,從而使學生活起來,課堂活起來,打造出學生的學習力、合作力、研發力。以筆者認知,是否可以這樣說,活力教學的探索,是在“改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、創新教學手段”和“融通中外”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方面,邁出的突破性一步!
劉花蘭研發的這種可操作可復制的教學模式一旦被應用,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,全國先后有十五個省市30多所中小學應用到教學實踐中。給學校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,使教育生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。請看——
一場大雪過后,校長一聲令下,營口“存志”全體師生一起奔向皚皚白雪覆蓋的操場,一場冰雪大體育課開始了。堆雪人、傳雪球、打雪仗……孩子們個個龍騰虎躍,一片歡聲笑語,無不沉浸在冰雪世界的美好中;2019年的暑假,在校長、老師、校醫、后勤和家長的呵護下,110名學生乘坐高鐵向泰山進發了,開始了一次久違的夏令營游學之旅。在一路美好風景的陪伴下,來到了泰山腳下。登山中,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后,以頑強的意志力全部登上了泰山之巔,以一種從來沒有的自豪感飽覽了祖國大好河山,開闊了“一覽眾山小”的視野。
2021年4月19日,在報告廳里一場科普講座如期開講。中國科學院、青海鹽湖研究所的科學家宋彭生,結合化學課的基本知識,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,饒有風趣地講解了中國最大鹽湖的前世今生以及對科技發展的貢獻。講到了馳名中外的熊岳溫泉和礦泉水,富含有益人體健康“鍶”元素的獨特功能,點燃了同學們的科技夢想。宋教授飽含深情的勉勵同學們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而努力學習,鼓勵同學們節約用水,珍惜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。
2021年10月23日,還是在這個報告廳里,又一場“當代視野下的禮儀文化”專題講座,如約而至。為加強美育教育,學校請到了國內外知名禮儀專家曲軍,為同學們做了一場精彩的禮儀文化報告,不僅提升了同學們健康的審美情趣,還讓同學們懂得了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里,禮儀也是生產力的道理。
“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”,“把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的教育環節”,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改革的經典之筆。如今,已成為“存志”教師研發的嶄新課題。以兩位理科教師探索為例:營口存志學校物理老師孫莉麗,從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”原理,引導學生明白任何語言行為都是相互的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同學們應團結友好相處;從“晶體熔化的燃點是‘持續吸熱,溫度不變’”,引導學生學會堅持,相信時間的力量;從“沸騰的條件,是達到沸點,持續吸熱,”讓同學們感悟終身學習的道理,相信積累的力量。數學老師姚軍,在教學中,突出培養學生數學蘊含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:如,從“公式、性質、定理之間的推導,引導學生認知事物是普遍聯系的,不是孤立存在的;“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,再解決數學模型,最后解決實際問題”,讓學生懂得導向原則的重要性;從“實數的發現”,引導學生認識物質是客觀存在的,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哲學原理。挖掘課程中德育內涵,是改革探路破冰之舉。我覺得,兩位老師的探索雖是初步的,但卻點到了素質教育的要害處,把控了學習知識與素質培養的平衡,實在難能可貴!
提到當今的教育改革,在許多校長和老師中,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:成績下來了,誰敢負責,怎么向家長社會交待?這已成為他們心中不敢改革的“結”。我曾問過劉校長,別的學校都在布置大量作業,學生每天做到深夜十一二點才能睡覺,你搞活力教育,保證學生睡眠時間、縮短學習時長、精減作業,不怕成績下來嗎?她說,學生成績主要在課堂,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,什么樣的課有什么樣的效率;作業重在有效,把題做足做透,重復的“題海戰術”不可取。只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抓手,成績不好才怪哪!接著,她遞給我一個成績單:2020年營口存志學校,首次地、生中考,總成績全市領先。生物學科優秀率96%,地理學科優秀率100%。2021年首屆應屆畢業生中考成績實現了三高:平均分高,接近700分;保底分數線高;滿意率高,100%進入理想的高中。
活力教育成功的改革實踐使劉花蘭的名聲大了,請柬多了,演講一場接著一場。她帶著“空中飛人”(送觀摩課教師),應邀飛往全國各地,開始了送課、講座之旅。她先后應邀做課改講座達300余場。她的講座和報告幾乎場場坐無虛席,連續幾個小時無一人離席。
創中國名校,是她矢志不舍的夢
花甲之年的劉花蘭,在教壇辛勤耕耘已整整36個春秋。事業的情懷和專業的慣性,并沒有使她停下前行腳步,而是選擇了夢想中的另一座“喜瑪拉雅”。這就是五年內把營口存志學校,打造成全國名校。這個夢想,得到了存志學校集團總校長李懿博士高度贊賞和有力支持。“老牛明知夕陽短,不用揚鞭自奮蹄。”進入桑梓之年的她,以“最美不過夕陽紅”的風彩,“老樹逢春更著花”的摯誠,開始了新征程上的又一次別樣的攀登。
營口存志學校是上海存志學校集團屬下的一所集幼兒園、小學、初中于一體的寄宿制學校。存志學校集團是教育家李懿博士創辦的教育機構,所舉辦學校均為非盈利性質。他畢業于同濟大學(本科、碩士)、上海交通大學(博士),也是同濟大學董事會成員。他把多年創業的全部積蓄回饋給一生鐘愛的教育事業。把上海精神、同濟基因與“志當存高遠”的教育理想,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旨在努力構建學生成長的生命領域,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生態,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
劉花蘭赴任營口存志學校不久,筆者有幸與她做了一次長達兩小時的交談。聽完她辦學的理想、目標、路徑、舉措、方法后,我震撼了!一種相識恨晚、志同道合、敬慕不已的感覺交織在一起,知音就在眼前。我曾對當前中國教育,有過長時間思考而不得其解的困惑,而在她這里找到答案,自然內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愉悅。
人們常說,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;教育家辦學,才能結出豐滿的教育之果。劉花蘭為營口存志學校制定了沖擊全國名校的時間表是:“五年三步走”;路線圖是:“分三個梯次進入市省全國名校”;任務書是:“六個實招硬招”。第一招,確立校訓:“負責”,把不同的責任牢牢壓在領導、老師、學生的肩上;第二招,面向全體學生,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,看重成績的平均分,而非單純追求“學霸”、“狀元”;第三招,明令必須保證學生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午睡,晚上十點鐘準時息燈睡覺;第四招,砍掉繁雜的作業,從全國遴選優質的練習冊,作業精準有效;第五招,扎實上好體音美和計算機課,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高雅的審美情趣,讓藝術光亮照進心靈,為孩子們打開科技一扇門。第六招,不遺余力打造活力教育,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內涵,積極營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生態。這六招看起來簡單、平凡,但恰恰是當前教育多年難以解決的頑疾詬病。劉花蘭敢于立改革潮頭、大刀闊斧、勇毅逆勢前行,著力探索解決教育戰線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,實在令人汗顏!改革的先鋒,她,當之無愧!
兩年后的今天,創名校成果已初步顯現:如,“啦啦操”課程獲國家獎勵證書;“無人機”課程獲國家獎;“大藝術”音樂課程連續兩年站上遼寧電視舞臺;“大藝術”美術課程九項作品參加跨國(中俄)比賽。
未來可期。我們有理由相信:五年后,營口存志學校躍上全國一流名校的“喜瑪拉雅”,必是指日可待,劉花蘭這株“蘭草”,定會迎來綻放的那一天。
她一生都在與教育談“戀愛”
劉花蘭1962年出生于華夏教育發祥地——孔孟之鄉的諸城。也許,在她的生命里早已注入了地緣教育的基因,孕育她注定成為一名出色的園丁。而她,恰恰沒有辜負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教育沃土。大學畢業后,她懷著教育的美麗憧憬,毅然決然走上了“三尺講臺”。
不久前,我曾看過文學紀錄片《掬水月在手》,紀錄了“詩的女兒”、全國詩詞協會主席、96歲的葉嘉瑩先生,一生都與詩詞談“戀愛”的故事。她獨一無二的吟誦聲,心緒迭宕,婉轉情迷,完全沉浸在詩詞的信息里。如果說,葉先生是一生都在與詩詞談“戀愛”,那么完全可以說,劉花蘭先生一生都在與教育談“戀愛”。她熱愛教育,鐘情教育,癡迷教育,分分秒秒獻身教育。
那是2021年10月28日飛往深圳的飛機上,她一落座便麻利的打開電腦,開始撰寫會上演講的材料。兩個半小時飛機落地,演講稿完成了;返程的飛機上,她又是照樣打開電腦,整理三天會議的學習收獲。兩個半小時后,一篇收獲滿滿向教師傳達的講稿又完成了。在一個又一個出差的日子里,無論是車上機上,還是車站機場,她不是攻讀中外教育理論,就是潛心學習揣摩歷代教育名家的經驗,總是在這種忙碌有序的工作學習狀態中度過的。
在她擔任14年高三數學課的日子里,每當暑假她總是孤燈苦讀,思考如何破除題海、精簡習題、提升效益;每逢高考前,她都把行李搬到學校,與同學同吃同住,白天授業解惑,晚上與學生一起做題,學生中多人取得高考數學高分滿分。
1985年的夏天,6個月身孕的她,不顧領導和家人的勸阻,繼續挑起高三兩個班數學課的重擔。在一個剛下晚自習的晚上,由于過度勞累,她突然暈倒在辦公室里,身子也落下了病根。當她從病床上醒來后,醫生給她開了三個月的病假,她只休息了10天,就拖著虛弱的身體又踏上了高三數學的講臺!
在一次骨折住院的半個月里,一動不能動的她,仍然沒有放下對教育的思考,她忍受著難耐的疼痛,如饑似渴讀完了卡耐基有關企業管理的書。半個月后,一幅學校“管理樹”的模型形成了。
一個個讓人心動的故事,無不展示她一生與教育的熱戀之情!
灑向學生都是愛
在學生眼里,他們的劉校長總是衣著簡樸、謙恭平和、作風純樸、面帶笑容、話語可親,全身都閃爍著愛的光芒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:“愛是教育的基礎,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”。劉花蘭正是這樣一位把所有的愛都撒向學生的慈母般的師長。
她資助癌癥家長的女兒,報告費、稿費全部交公,自掏腰包激勵學生,自設校長基金獎勵學生……
2003年7月的一天,劉花蘭正在辦公室備課,她的一個女學生,來到她的辦公桌邊,叫了一聲“老師”后,就淚流滿面地哽咽著說不出話了。原來孩子的父親聽信了別人一句話:你的女兒,再讀兩年也考不上大學!然后就決定不讓孩子再繼續學習了。她清楚地知道,供一個孩子上學,對于一個貧困山區的農民家庭是很困難的事情。可她實在不忍心就這樣看著自己的學生失去讀書的機會。于是,她騎車跋涉幾十里山路,去了孩子家,說服孩子的父親“收回成命”。當孩子終于背起書包再次來到學校時,她陪著孩子走上了一條艱難的“學習之路”。孩子的成績太差了,劉花蘭便每天輔導她功課,調整她的心態,培養她的自信,幫她鼓起拼搏的風帆。功夫不負有心人。一年的時間過去,她的學生如愿以償地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。她的愛心改變了一個山村女孩的命運。
2000年9月,剛剛上完課回到辦公室的劉校長,接到一個電話。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微弱、酸澀的聲音:“劉老師,我得了腸癌,明天就要上手術臺了,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出來,我的兩個孩子就拜托您了……”這兩個孩子,一個是男孩兒,正在劉校長教的高三班里,一個是女孩兒,正在本校讀高二。放下電話,劉校長落淚了。她深深同情這位媽媽的不幸,更心疼兩個可憐的孩子。第二天下課后,她找來兩個孩子,告訴他們:“好好學習,只要有劉老師在,你們就不會失學!”許多天后,那個女孩兒來到劉花蘭的辦公室說:“老師,我媽說,不知道怎樣感謝您,我們家也沒有什么可以報答您,我叫您干媽吧!”劉花蘭收下了這個女兒,也收下了一個困境家庭的信任。
教育來自愛的力量。這愛是“溫暖的心,炙熱的情”。
奮斗的哲學,永遠閃光。當本篇報告文學將要結束的時候,我仿佛看到了一位“心若蘭兮長不改,氣若蘭兮終不移”的校長;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名符其實的教書育人的師者;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一生都與教育談“戀愛”的教育的女兒。我的腦海里突然閃過丁玲先生的一首詩:“成功的花,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!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,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,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。”我覺得,這不正是對劉花蘭先生獻身教育的生動寫照嗎?
歲月為證,奮斗不止。當夕陽絢麗的余輝暈染出多彩的晚霞,我們再一次看到,她踏著秋冬的交響,向著生命起始的春天,又一次啟程。讓我們為這位一生忠誠“為國育人、為國育才”教育的“女兒”,送上一句由衷的溫馨禮贊·蘭草何處不芬芳!
2022年1月10日
(作者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,歷任校長、凌海市教育局黨委書記、局長,中房集團(央企)政研會副理事長、中房集團營口公司黨委書記,中國社科院人文研究所研究員、學術委員會委員,中國科學家學會會員。作品有《文心劍膽》《領導的哲學》《哲學若干詞語釋疑》《學生語言文字辯證指南》,在國家、省、市電臺及報刊雜志發表文章百余篇,計近30萬字。個人業績先后入選《盛世中華名人集》(光明日報出版社)、《走向世界的共和國精英·人物風采篇》(五洲傳播出版社)